2007年6月15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称呼改一改 服务变一变
全省首家新居民事务所服务到家
本报记者 蔡亮

  新居民小王享受“打包”式服务
  “外地人”“外来务工者”“外来人口”……对于来到一个新城市创业和务工的人来说,称呼上带着的这个“外”字,往往成了他们彻底融入这个城市的障碍。而从本月开始,平湖市所有非本市户籍、有固定住所的外来人员将告别这些带着“外”字的称呼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而亲切的称呼:新居民。与之相呼应的是,这里对新居民的服务管理也提升了档次和水平——市里的“新居民事务局”和街道乡镇的“新居民事务所”,全方位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“新居民”服务着。
  6月1日,刚从山东衮州来到平湖打工的王盼盼打算去办暂住证。老乡告诉她,办暂住证不用去派出所,只要去附近新开的新居民事务所就行了。王小姐将信将疑地来到那里,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她,一会儿工夫就办好了手续。当得知王小姐刚来还没找到工作时,工作人员又忙着给她介绍工作。一趟跑下来,王小姐心里热呼呼的:“这里的人很热情,工作效率也高,服务很细致,让我觉得像是在家乡一样。”

  新居民事务局应运而生
  在区域经济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,大量的外来创业和务工人员成为一座城市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。但外来人员的不断涌入,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城市管理的压力,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出了新要求。
  据统计,目前在平湖的外来务工人员有25万人之多,成为平湖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。如何让外来人员工作、生活得更好,一直是平湖市委、市政府关注的一件大事。“称呼改一改,服务变一变”。平湖市成立了全省首个“新居民事务局”,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常设机构,统一部署、组织、协调和指导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。
  从传统的以治安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,这是一种质的变化。林埭镇是平湖一个有着7000多新居民的大镇,也是平湖市最早开展新居民服务试点工作的地区。记者在镇上的新居民事务所里看到,这里共开设了计生、维权、法律、用工、暂住和受理登记6个窗口,10名工作人员都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,胸前佩带着“新居民服务”工作牌,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前来办事的新居民。

  让新居民享受和谐建设成果
  今年20岁的周燕是来自安徽的一名打工妹,在镇上一家纺织企业上班。可是来了两个多月,她却一直都没有去办暂住证等各种手续。她告诉记者,主要是怕过程太麻烦,因为根据老乡的经历,她得先到派出所办理暂住证,再带着老家计生办开的生育证明,到这里的计生办办理相应的手续,最后还得去劳动力市场登记备案。这样一圈跑下来,至少得个把星期。而在新居民事务所里,她发现一切都变得那么方便而快捷,所有手续都可以一次性办完。工作人员还告诉她,今后如果遇到了劳资纠纷等各种法律问题,也可以来这里寻求帮助。
  “以后就方便了!5月28日我们林埭镇成立了新居民事务所,这些手续统统可以‘打包’办理。”林埭镇新居民事务所所长张良说,在为新居民办理各种手续的过程中,事务所对新居民已完成了信息采集,并在第一时间输入平湖市统一的信息平台,从而可向新居民提供长期的跟踪式服务。
  不仅如此,事务所还向新居民们发放了《新居民手册》,内容涉及计生、健康教育、交通安全等十多项,甚至还包括卫生院、邮政所等常用服务电话。张良说,事务所的所有工作只有一个目的,就是要营造一种“共处一地、共树新风、共创繁荣、共保安宁、共享成果”的和谐氛围。“这段时间,来这里的新居民越来越多。有的人不为别的,就为了来认认门,和我们聊一聊,说在这里感觉像在家里,以后有事一定要过来找我们帮忙。”张良笑着说。
  平湖市委政法委副书记、新居民事务局局长王木根表示,在外来人口管理创新上,平湖跑在了前面。但这是一条新路子,需要不断探索完善。目前,平湖市其他镇、街道正按照“有牌子、有场所、有机构、有网络、有队伍、有制度”的要求,确保6月底前挂牌成立新居民事务所并正式运作,形成市、镇(街道)、村(社区、企业)三级服务管理组织体系。“新居民是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者,他们理应是和谐社会的共享者。”平湖市有关负责人如是说。